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
当前位置:首页>学术动态>金陵四家研究>关乎性情 通乎造化——萧娴行书《游鱼飞龙联》赏析

关乎性情 通乎造化——萧娴行书《游鱼飞龙联》赏析

发布时间:2014-07-03 点击数:6649

萧娴(19021997)素以擘窠大字名世,尤好书联语,平生撰书了大量楹联作品,词工意远,句短情长。“游鱼自乐,飞龙在天”,在自然物象的描述中饱含无限情感,富于哲理,真切自然。游鱼、飞龙,一在水中,一在天上,然皆怡然自在,其真我、无我之境令人向往歆羡。此联堪称精品中之精品,从联义到书法,气象恢宏,意境幽深,既得纵横驰骋、沉雄高古的飞龙之势,又不乏婉约灵动、散漫温淳的游鱼之趣,体现了她“作书吟对,关乎性情,通乎造化”的艺术主张。

一、线条用笔

书法被视为线条的艺术,线条是书法的灵魂,线条的质感如何无疑是书法水平高低的试金石。此作线条刚柔相济,既有外在的张力,又有内在的情韵;既有金石味,又有书卷气;既有碑的外拓,又有帖的内。试想其挥运之时,人书俱老,无不得心应手,又与太极拳术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时而蓄势以待,时而喷薄发力;时而如香象渡河,敦厚稳健,时而如鹰击长空,回旋飞舞。

观其用笔,当以中锋为基调,入笔、收笔及转折处,时现侧锋取势。夫人所论“‘—’如千里阵云,隐隐然其实有形;‘丶’如高峰坠石,磕磕然实如崩也;‘丿’如陆断犀象;‘丨’如万岁枯藤……”[]等意象于此作多可征之。萧娴用笔之妙,多赖于对“三石一盘”(《散氏盘》、《石鼓文》、《石门颂》、《石门铭》)的取法。她曾在《庖丁论书》中说到:“‘三石’相通处在俱用圆笔,待《石门颂》大体掌握,即可转临《石门铭》,行笔之际,连绵不绝,可望事半功倍。若再行笔平稳,留心圆转,即可一试于《石鼓》。”[]而其线条中温润流动的感觉或可归功于她对帖的留意,这也是其书风能有别于其师康有为霸悍生辣的关键所在。萧娴在一封书札中谈到:“世人或以我临碑不临帖为偏,不知我于天下可见之碑帖莫不细读,人之精力有限,一腕一笔,日奋数小时则疲。我之临碑,只在《石门颂》、《石门铭》等三四类而已,其他则以目代腕,时时读之,久之能记其形,更久之能悟其精神,虽只临《石门》数碑,而心在天下一切碑帖焉。故曰:临池宜专,读帖须博。”[]

二、 结构

萧娴曾在自序中称“楷则以石门铭为本”[],此联字法深得《石门铭》之形,又深谙其意,举一反三,运用纯熟。加之“更广觅天下佳帖勤读以纠碑之朴野耳”[],故其结体既能奇宕潇洒,又得庄重平和之气,平中寓奇,每每于不经意间禅机时现。细细品味,此联字字绝妙,令人过目难忘。“游”字左部三点水厚重沉稳,中部笔画略显轻松惬意,右部钩画如船桨摇荡而去,末笔横画取章草笔意,略向右上方展势,使得整字庄重而不失自在,平正而不失神采,堪为佳构。“乐”字中间横画或如长枪,向右部顺势发力,角度稍欹,呈左高右低,犹如回马一枪,出奇不意。“在”字底部横画取爨宝子之意,向上托起,稳如泰山;中部用一点代替原来的竖画,妙不可言,可谓画龙点睛之笔,既住了空荡的左撇,又调解了整字的严肃气氛,情性毕现。“天”字左撇向左尽势发挥,右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,可谓加长式大戟,奋力捺出后,不忘将锋芒向右上挑起,一腔豪气挥洒得淋漓尽致。

此联在结构上虽不乏长枪大戟式的长画,但并不觉畸形怪状。要之萧娴一任自然,不炫技,不做作。她尝说:“或问作书经验,窃以为即作人经验,一真而已,不扭捏作态则得之矣。”[]萧娴一生殉于书道,何尝有以书媚人之想。她不断地从生活中、从做人中、从自然山川中体味书道,厚积薄发,与当下的许多流行书家装腔作势自不可同日而语。

三、 章法

此联章法初看似无特别之处,各字均匀排列,每字大小相当,是一般性的对联布白之法。然细究起来,又非一般性的的简单布置。

此联为四言联,从字韵上看,上联平平仄仄,下联仄仄平平,属最常见的平仄处理。令人叫绝的是,其中每字的造型也颇具平仄之意,不知是由于天成,还是作者的匠心。且看上联“游鱼”二字基本取横势,“自乐”二字取纵势;下联“飞龙”二字取纵势,“在天”二字取横势。如果用简笔线条来图解,即为“——丨丨;丨丨——”。其效果不仅单联上下相对,两联左右之间也彼此呼应,堪谓从字形到内容、从形式到内涵都格外贴切的佳作。

另外,此联在布白上疏朗空灵。大量的留白更加凸显出每字的精妙,便于观者反复品味每字的深意。只要愿意展开联想的翅膀,其间自然万物,人间百态,无不蕴含其间。款字漫笔写来,不计工稳,行轴线重心亦不再端如引绳,与正文对应,可谓亦庄亦谐,趣味自在其间也。

欣赏此联,浸染其间,享受艺术美的陶冶,而其不慕名利和献身书艺的精神尤令人肃然起敬。她尝说:“学书者务必脱略名利,名利之贪心萌发,艺术之真趣顿失。没有殉于艺术的操守,艺术断无成就,艺术需要痴情,名利场窒息一切艺术。” []在市场经济和书画市场高度繁荣的今天,人们应以何种观念看待书法艺术?书法艺术何以发展?……品读着萧娴的作品,追念其高尚的人格,相信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示!


注释



[] 卫铄《笔阵图》,见:《历代书法论文选》,上海:上海书画出版社,1979年版,22页。

[] 俞律著《萧娴书法艺术解析》,南京:江苏美术出版社,2002年版,8页。

[] 俞律著《萧娴传》,北京:中国文联出版公司,1994年版,99页。

[] 《萧娴先生书法集》,贵阳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3年版。

[] 同上。

[] 同上。

[] 俞律《萧娴书法艺术赏析》,见:南京市政协文史(学习)委员会编《金陵书坛四大家——萧娴》,南京:南京出版社,2003年版,36



作者简介

崔伟,1971年生,书法专业硕士学位。荣宝斋出版社书法篆刻编辑室主任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著有《中国书法家全集·何绍基》等3部,在专业刊物上发表文章数十篇。


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四馆介绍|业界新闻|申请办展|联系我们
© 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 2013 All Rights Reserved. 苏ICP备18022780号-1 您是本站的第 位来客
友情链接: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 江苏省美术馆 江苏书法网 浦口区文化广电局


微信扫一扫